当前位置:首页 >鄭智燦 >基因組研究發現:非洲在7000多年前出現馴養驢類活動 正文

基因組研究發現:非洲在7000多年前出現馴養驢類活動

来源:羊耳雞塔網   作者:詹航   时间:2025-11-02 00:02:13
基因組研究發現:非洲在7000多年前出現馴養驢類活動
基因組研究發現:非洲在7000多年前出現馴養驢類活動(CLAUDIA COSTA, AEPGA)
(神秘的地球uux.cn)據EurekAlert!:對古今驢類的綜合基因組分析揭示了數千年來對這種重要馱畜馴養的起源、擴展和經營管理。了解驢類基本被忽視的基因史不僅就評估它們對人類曆史的貢獻很重要,而且還可以就地改善未來對它們的經營管理。
幾千年來,家驢(Equus asinus)對人類一直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為許多文化明提供了畜力和長途運輸資源。然而,盡管它們對非洲、歐洲和亞洲的古代畜牧社會意義重大,但它們與人類的長期相處史並不廣為人知,特別是有關它們的起源、馴化以及人類管理對其基因組的影響。據作者披露,盡管驢類對中低收入(特別是半幹旱和高地環境)的發展中社會仍然必不可少,但對它們的研究仍然明顯不足;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目前現代工業化社會中的地位和效用喪失而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為彌補這一差距,Evelyn Todd和同事對古今238個驢基因組進行了評估,因而對其馴化史有了新的見解。Todd等人發現,係統發生的生物地理證據強力支持東非在7000多年前(約公元前5000年時)存在單一的驢類馴養活動。之後,在整個非洲都存在一係列擴展的馴養活動,後者在進入歐亞大陸後最終出現與外界隔離並分化的家驢亞群,這可能與撒哈拉的幹旱化有關。來自歐洲和近東地區的基因流最終重新進入西非的驢類種群。該分析還發現了約2200年前存在於黎凡特地區的一個新的基因譜係,這有助於增加向亞洲驢類種群的基因流動。
Todd等人還揭示了對驢類進行經營管理(如繁殖和飼養)的線索,包括在古代驢群中明顯的選擇體型大的驢子進行同係繁殖的證據。
相關:驢被馴服多少次?新研究澄清相關爭論
(神秘的地球uux.cn)據中國科學報(王方):驢可能沒有馬那麽受歡迎和有聲望,但這些稍顯矮小的牲畜卻在人類曆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現在,一項對現代驢和古代驢基因組進行的廣泛分析發現,它們隻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東非被馴化過1次。不久之後,驢便迅速擴散到歐亞大陸,成為獨特的種群,並且它們之間的基因混合有限。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幫助驢成為重要的馱運動物,在各種環境中運輸水、財物和貨物。
相關論文9月8日發表於《科學》雜誌。
“這項研究的細節令人驚歎。”未參加該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進化生物學家Greger Larson說,新研究澄清了關於驢被馴服多少次的爭論,並揭示了驢從未像馬那樣成為近親繁殖的產物。
DNA測序技術的進步為研究馬、狗、山羊、玉米以及微生物的馴化提供了線索。未參加該研究的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家Fiona Marshall說,科學家在驢馴化方麵所做的工作相對較少,部分原因是驢並非當今工業化國家的生活核心。
“這是一個疏忽。它的馴化改變了社會,使它成為最早的陸上交通工具。在世界許多地方,它仍然發揮著這一作用。”Marshall表示。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卑微的馱畜的起源,法國圖盧茲第三大學進化生物學家Ludovic Orlando、Evelyn Todd和全球37個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合作,評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07頭現代驢的基因組,並對31頭古代驢的骨骼進行了DNA測序,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沒有參與這項工作的巴黎城市大學古遺傳學家Eva Maria Geigl說:“他們為世界範圍內的物種多樣性測序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來自不同地區的驢基因組差異很大。Orlando說,這些差異“記錄了大量關於馴化的信息,既包括馴化開始的時間,又包括驢的擴散過程”。
此前的一項研究分析了數百頭驢中相對少量的現代DNA,結果表明它們曾在亞洲和非洲被馴化過兩次。現在,這些研究人員與Orlando、Todd等合作,基於更大的新數據集重新分析他們的發現。
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型分析驢的基因和地理數據,以估計它們之間的關係。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驢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隻被馴化過1次,當時肯尼亞和非洲之角的牧民開始馴服野生非洲驢。最早的驢被向北和向西交易到埃及、蘇丹。在2500年的時間裏,它們遍布歐洲和亞洲,並發展出不同的地方種群。
該研究使用的古代驢基因組中有9個來自法國東北部的一個考古遺址——公元200年至500年間,這裏似乎有一個驢繁殖中心。新的基因數據顯示,羅馬人將非洲和歐洲的驢雜交,培育出155厘米高的巨型驢,比典型的驢高約25厘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cx9238

标签:

责任编辑:薩頂頂

全网热点